從圖9.15和表9.2可看出,馬氏體不銹鋼為鉻含量為11.5%~19.0%的低、中、高碳鋼。馬氏體不銹鋼鋼種可以分為三類:①. 低碳及中碳的Cr13型;②. 低碳含鎳的Cr17Ni2型;③. 高碳的Cr18型。
馬氏體不銹鋼所含主要元素是鉻、鐵和碳,其相對含量決定了鋼的組織類別,如圖9.15所示。
鉻是鐵素體形成元素,為了得到可淬火的馬氏體鉻不銹鋼,鉻的調(diào)整是受限制的。不銹鋼要求具有良好不銹性的最低鉻含量約為12%,為了能得到穩(wěn)定的奧氏體相區(qū),必須向Fe-Cr二元合金中加入奧氏體形成元素,碳和氮是價廉且有效的元素。在Fe-Cr-C三元系中,鉻含量超過20%時,無論碳含量如何均不能得到單一的奧氏體組織(圖2.34),因此馬氏體不銹鋼中的鉻含量均低于20%。
鉻提高Fe-C合金的淬透性,使其過冷奧氏體轉(zhuǎn)變曲線右移,具有空冷淬硬的能力。圖9.16為Cr13型不銹鋼的過冷奧氏體等溫轉(zhuǎn)變曲線。碳含量增加時,穩(wěn)定性進一步提高。形狀復(fù)雜的零件可分散地在空氣中冷卻或鼓風(fēng)冷卻,此時淬火溫度取上限,尺寸較大的零件可采用油冷淬火。
鉻的最重要作用是使鋼具有耐蝕性和不銹性。隨著鋼中鉻含量的增加,其耐大氣腐蝕性能也提高,引起耐蝕性突變的鉻含量約為12%,如圖9.17所示。在高溫H2S中,鉻的影響也遵循這一規(guī)律。
在酸性水溶液中,鉻對鋼的耐蝕性與介質(zhì)性質(zhì)有關(guān)。在氧化性介質(zhì)中,隨鉻含量的提高,鋼的耐蝕性增加,這與鉻能促使生成一層鉻的氧化物保護膜有關(guān)。在稀硝酸中,鉻含量為17%~18%時,能得到滿意的耐蝕性。在還原性介質(zhì)中,隨鉻含量的提高,鋼的耐蝕性下降。
在馬氏體鉻不銹鋼中,碳是除鉻外的另一重要元素,其奧氏體形成能力為鎳的30倍,微量的氮也有相似的作用。在馬氏體不銹鋼中,碳含量一般在0.1%~1.0%變動,視鋼中的鉻含量而定。圖9.18為碳對Fe-Cr合金相圖(α+r)/α相界的影響。圖9.19為氮對Fe-Cr合金相圖(α+y)/ α相界的影響。碳和氮使Fe-Cr合金的y /(α+y)相界向右移動,使鉻含量不小于12%的合金既具有不銹性,又能通過淬火進行強化。在給定的碳含量情況下,合金中的鉻含量是受到限制的。如果鉻超過一定的含量,將形成單相的鐵素體組織而不能進行淬火。
圖9.20和圖9.21為不同鉻含量時的Fe-Cr-C三元系垂直截面圖。隨鉻含量的增加,共析點S左移,共析轉(zhuǎn)變的溫度區(qū)間升高,轉(zhuǎn)變區(qū)間變寬。
根據(jù)圖9.21,當鉻含量為18%,碳含量低于0.08%時,加熱直至熔點,不出現(xiàn)α→γ和γ→8轉(zhuǎn)變,屬于鐵素體鋼;在碳含量為0.08%~0.22%時,加熱后只有部分鐵素體可以轉(zhuǎn)變?yōu)閵W氏體,淬火后可得到鐵素體十馬氏體的組織,屬于半鐵素體鋼;在碳含量大于0.22%時,加熱后可以得到奧氏體組織或奧氏體十未溶碳化物,淬火后可以得到馬氏體組織或馬氏體十未溶碳化物,屬于馬氏體鋼,加熱時含鉻的碳化物溶解緩慢。
為改善馬氏體鉻不銹鋼的綜合性能,可以添加鎳,鎳是擴大γ相區(qū)的元素。在含16%~18%Cr的條件下,加入2%Ni對擴大γ相區(qū)有明顯效果(圖9.22),即使碳含量很低,單一的鐵素體組織也將消失,加熱時出現(xiàn)混合的a+y組織,使合金具有部分淬火能力。含碳0.2%時,加熱可以完全轉(zhuǎn)變?yōu)閵W氏體,淬火后得到完全的馬氏體組織,從而改善鋼的力學(xué)性能。
鎳能明顯地改善Cr13型馬氏體不銹鋼的耐氣蝕性能,含2%Ni的鋼的耐氣蝕性能較含1%Ni的鋼約提高3倍。
錳在這類鋼中(易切削鋼除外)含量不超過1%,對鋼的性能沒有影響。
硅在這類鋼中的含量不超過1%,每增加1%Si可使Ac1提高45~50℃。硅是縮小γ相區(qū)的元素,提高硅含量將促進鐵素體的形成,影響鋼的淬硬能力。
鉬是鐵素體形成元素,在馬氏體不銹鋼中的加入量一般不超過1%。鉬可改善這類鋼的耐蝕性,可增強鋼的二次硬化能力,溶于基體的一部分鉬可提高鋼的高溫強度。
硫作為易切削元素加入鋼中,可以改善鋼的切削性能,但降低鋼的沖擊韌性。硫的加入還降低這類鋼在硝酸等介質(zhì)中耐蝕性。有時用硒代替硫,可減輕鋼的點蝕傾向,在加入0.25%~0.60%Mo之后,可以完全消除點蝕傾向。